瓜類蔓枯病的危害癥狀:
1、生長點被害
瓜類作物生長點被害后多皺縮變黑色,整個生長點呈水漬腐爛狀,并停止生長。生長點外圍的幼嫩葉片受害初期呈水漬狀小點,后擴展成黃褐色大圓斑,若由葉緣侵人,則葉緣卷曲變黃,后擴展為半圓形弧形斑,濕度大時可見小黑點,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。絲瓜、黃瓜上該癥狀表現明顯。
2、葉片被害
葉片染病初期表現為水漬狀病斑,病斑周圍均有黃色暈圈;而后病斑蔓延擴大,變為淺褐色,病斑近圓形或不規則形,直徑可達2.5~3.5厘米,易破裂,病斑多自葉緣呈V形向內蔓延,衰老的下部葉片易染病,病斑上密生小黑點。如遇晴朗干燥天氣,病斑上會有明顯輪紋。該癥狀多表現在黃瓜、絲瓜上。
在苦瓜、冬瓜被害葉片上,病斑初為圓形或不規則形,灰綠色,后轉變為深褐色,病斑水漬狀,正、背面癥狀相似,嚴重時整片葉萎蔫,植株為害嚴重時不常見小黑點。
3、莖蔓被害
莖蔓染病多發生在基部分枝或近節處,病部首先出現灰褐色不規則形病斑,后病斑縱向蔓延,后期病部密生小黑點,有時還溢出琥珀色膠狀物。當節點被害嚴重阻止了水分和營養成分的運輸后,未被侵染的葉片、瓜蔓等也會部分或全部變黃、萎蔫,最終導致死亡。
4、花器被害
病菌可侵染柱頭,導致柱頭變黑、腐爛并向內延伸,被害后期花朵萎蔫不能結果
5、果實被害
病菌侵染花器后,可向瓜頂端蔓延,導致果實頂端水漬狀腐爛,果實變黑,果肉腐爛,嚴重影響果實品質。有時可見琥珀色膠狀物產生。該癥狀多表現在黃瓜、絲瓜等果實上。
綜合防治技術:
1、農業防治
(1)種子處理:播種前進行溫湯浸種,即用48~50℃的溫水浸種30分鐘,而后用涼水浸泡降溫后晾干播種;也可用70%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400~700倍液,或25%嘧菌酯懸浮劑1000倍液浸種,以殺死或抑制種子表面以及潛伏于種皮內部的病菌。
(2)科學管理:與非瓜類作物輪作2~3年,以減少初侵染源;因地制宜,合理密植,以免通風不良造成病害發生流行;加強田間管理,底肥、追肥要充足,增施磷鉀肥,控制氮肥用量,以增強植株抗病性;施用充分腐熟的農家肥;及時清除病葉、病莖等,帶到田外集中堆漚或深埋,并用石灰消毒病株周圍土壤,以減少菌源。
(3)控制溫、濕度:棚內溫度白天控制在15~20℃,高于20‘C及時放風,夜間10~15℃,以縮小晝夜溫差,減少結露。澆水時切勿大水漫灌。
2、化學防治
幼苗期可用10%苯醚甲環唑水分散粒劑1000倍液,或75%敵克松可溶性粉劑1000倍液灌根,以有效預防病菌的感染或消除部分菌源。
由于植株中下部莖蔓及葉片發病較重,要重點噴施,可于發病初期用32.5%苯醚甲環唑·嘧菌酯懸浮劑1000倍液加0.136%赤·吲乙·蕓薹可濕性粉劑(碧護)10000倍液,或25%嘧菌酯懸浮劑1500倍液,或75%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,或40%百可得可濕性粉劑800倍液進行噴霧,
隔5~7天噴1次,連噴3~4次。對于發病嚴重的莖蔓,可用毛筆蘸10%苯醚甲環唑水分散粒劑200倍液涂抹病斑部分,尤其對流膠處傷口愈合有促進作用。
1、生長點被害
瓜類作物生長點被害后多皺縮變黑色,整個生長點呈水漬腐爛狀,并停止生長。生長點外圍的幼嫩葉片受害初期呈水漬狀小點,后擴展成黃褐色大圓斑,若由葉緣侵人,則葉緣卷曲變黃,后擴展為半圓形弧形斑,濕度大時可見小黑點,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。絲瓜、黃瓜上該癥狀表現明顯。
2、葉片被害
葉片染病初期表現為水漬狀病斑,病斑周圍均有黃色暈圈;而后病斑蔓延擴大,變為淺褐色,病斑近圓形或不規則形,直徑可達2.5~3.5厘米,易破裂,病斑多自葉緣呈V形向內蔓延,衰老的下部葉片易染病,病斑上密生小黑點。如遇晴朗干燥天氣,病斑上會有明顯輪紋。該癥狀多表現在黃瓜、絲瓜上。
在苦瓜、冬瓜被害葉片上,病斑初為圓形或不規則形,灰綠色,后轉變為深褐色,病斑水漬狀,正、背面癥狀相似,嚴重時整片葉萎蔫,植株為害嚴重時不常見小黑點。
3、莖蔓被害
莖蔓染病多發生在基部分枝或近節處,病部首先出現灰褐色不規則形病斑,后病斑縱向蔓延,后期病部密生小黑點,有時還溢出琥珀色膠狀物。當節點被害嚴重阻止了水分和營養成分的運輸后,未被侵染的葉片、瓜蔓等也會部分或全部變黃、萎蔫,最終導致死亡。
4、花器被害
病菌可侵染柱頭,導致柱頭變黑、腐爛并向內延伸,被害后期花朵萎蔫不能結果
5、果實被害
病菌侵染花器后,可向瓜頂端蔓延,導致果實頂端水漬狀腐爛,果實變黑,果肉腐爛,嚴重影響果實品質。有時可見琥珀色膠狀物產生。該癥狀多表現在黃瓜、絲瓜等果實上。
綜合防治技術:
1、農業防治
(1)種子處理:播種前進行溫湯浸種,即用48~50℃的溫水浸種30分鐘,而后用涼水浸泡降溫后晾干播種;也可用70%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400~700倍液,或25%嘧菌酯懸浮劑1000倍液浸種,以殺死或抑制種子表面以及潛伏于種皮內部的病菌。
(2)科學管理:與非瓜類作物輪作2~3年,以減少初侵染源;因地制宜,合理密植,以免通風不良造成病害發生流行;加強田間管理,底肥、追肥要充足,增施磷鉀肥,控制氮肥用量,以增強植株抗病性;施用充分腐熟的農家肥;及時清除病葉、病莖等,帶到田外集中堆漚或深埋,并用石灰消毒病株周圍土壤,以減少菌源。
(3)控制溫、濕度:棚內溫度白天控制在15~20℃,高于20‘C及時放風,夜間10~15℃,以縮小晝夜溫差,減少結露。澆水時切勿大水漫灌。
2、化學防治
幼苗期可用10%苯醚甲環唑水分散粒劑1000倍液,或75%敵克松可溶性粉劑1000倍液灌根,以有效預防病菌的感染或消除部分菌源。
由于植株中下部莖蔓及葉片發病較重,要重點噴施,可于發病初期用32.5%苯醚甲環唑·嘧菌酯懸浮劑1000倍液加0.136%赤·吲乙·蕓薹可濕性粉劑(碧護)10000倍液,或25%嘧菌酯懸浮劑1500倍液,或75%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,或40%百可得可濕性粉劑800倍液進行噴霧,
隔5~7天噴1次,連噴3~4次。對于發病嚴重的莖蔓,可用毛筆蘸10%苯醚甲環唑水分散粒劑200倍液涂抹病斑部分,尤其對流膠處傷口愈合有促進作用。